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通过电波和网络,传向了全世界。习主席的话语温暖人心而又铿锵有力,令人振奋而又备受鼓舞,万廷文听得心潮澎湃,激动得热泪盈眶。“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八十年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发奋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刻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更好服务人民。时至今日,仍然矢志不渝,逐梦前行。”这是武威市农科院原副院长、农业推广研究员万廷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自肺腑的心声。
一
1956年7月的一天,万廷文出生在甘肃省景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对于当民办教师的他,无疑是人生当中的一次难得机遇。
参加高考之后,他如愿叩开了大学校门,成为甘肃农业大学的一名新生。从农学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武威地区农科所工作,从此与玉米育种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0多年。
如今,63岁的万廷文,虽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为了圆满完成由他主持的国家玉米育种研究课题,仍一如既往地扎在祖国的玉米试验田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受品种和栽培技术制约,当地农民辛苦一年,玉米亩产量只有300公斤。当时,玉米育种研究在武威还是一个新课题。万廷文积极投身玉米育种研究工作,从出苗到成熟,从田间管理到选种收获,从室内考种到数据分析,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马虎。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以万廷文为主要成员的团队终于育成了武威历史上第一个玉米杂交品种“凉单1号”。这个以早熟、丰产为优点的品种一经试种成功,就受到了武威及周边地区农民群众的青睐。在短短的一两年内,玉米亩产量达到了700公斤。
36年来,在万廷文主持下,先后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30多个,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7项。由他主持培育的高产、广适新品种“吉祥1号”,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011年前后在全国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2013年达到4126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左右,成为国内育成的继“郑单958”后的全国第二大玉米新品种。
2011年12月,武威市农科院将其拥有的“吉祥1号”的生产经营权,以268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当时全国玉米新品种转让价格最高的品种。
二
随着武威撤地设市,万廷文供职的武威地区农科所,更名为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科院的玉米育种工作非常辛苦,作为农业推广研究员的他,埋头在田间,一年种四代,馒头就白水、加班加点干是常态。
每年四季,根据田间气候条件,万廷文辗转武威、河南、海南的试验田,重复着一轮又一轮“播种—授粉—选种—收获”工作。尤其是每到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他总是将午饭时间一拖再拖,下午两三点吃午餐成了常态。
“他付出的劳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平均每年经他手挑选过的玉米棒子达到40多万个。”一位助手曾经粗略地估算过。同样的工作环节,有些人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可是他半个月就完成了。
海南授粉、收获和河南授粉季节气温多数都在35摄氏度以上,万廷文穿行在试验田里,助手们跟在他身后做记录,流汗就像下雨,实在困得站不住了,就蹲下身子接着干,有时干脆跪在湿热的地面上,手头的工作却一刻也没停。在同行的眼中,“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埋头在科研一线,不停地努力着、奉献着,为追逐梦想大胆创新、勇攀高峰。”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种子已成为农业发展竞争的焦点。武威地处河西走廊,被业界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万廷文认识到,要想拥有具有竞争力的优良品种,必须加快科研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玉米品种。
1988年,万廷文在国内最早应用“循环育种”和“高密度抗逆育种”技术原理,选育自交系、鉴定杂交种,并通过“先锋种质×黄旅”杂优模式,于2004年育成了高产、耐密、多抗玉米新品种“武科2号”。
三
2008年10月,农业部专家组在武威市测产1.2万亩,平均亩产970.5公斤,创造了全国万亩高产新纪录,其中“武科2号”最高亩产1167公斤,居所有高产创建品种之首,“吉祥1号”和“武科2号”两个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2.53亿亩,增产玉米65.05亿公斤,新增纯收益112.07亿元。
万廷文充分利用海南热带条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一年选育四代玉米自交系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效果,总结出了南北穿梭育种新技术,该技术能成倍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世煌博士曾说:“像万廷文这样脚踏实地的玉米育种专家,在全国也超不过十个。”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所长徐利远博士,在一次技术交流座谈会上说:“万廷文带领的科研队伍,拿的是国内最少的科研经费,干出的却是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
在令人瞩目的成果面前,无数的钦佩、赞誉、鲜花、掌声向他涌来。10多年前,国内有数家种业公司有意高薪聘请万廷文,都被他一一回绝了。作为学科带头人,万廷文一心想着为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为生态建设作贡献。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本色,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不受疾病缠身阻挠,不计得失,以出色的业绩,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受到了群众的称赞,也得到了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
万廷文先后被评为全国南繁育种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甘肃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甘肃省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武威市科技功臣,2018年荣获第六届甘肃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