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文明实践阵地 构筑百姓精神家园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天祝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认真谋划,探索创新,精准定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试点工作,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天祝样板”。
主要做法
紧扣护养“五心”、涵育“五风”、扮好“五种角色”建设目标,围绕5项建设内容,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活动载体,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
周密安排部署,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强化组织领导
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新时代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印发了《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3月,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议,确定全县19个乡镇、1个社区服务中心、173个行政村、16个社区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
制定了《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天祝县志愿者管理制度(试行)》《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导小组会议议事规则》《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秘书工作制度》,将试点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保障人员经费
申报成立科级事业单位建制的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天祝县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名。在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县财政保障专项经费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活动运转,为有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效整合资源,构筑文明实践阵地
构建组织架构
按照“四级九行”组织架构体系和有场所、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经费、有成效的“八有”建设标准,建立1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5个片区文明实践分中心、20个文明实践所、189个文明实践站。
搭建服务平台
打破部门壁垒,按照服务类别,统筹建立理论政策宣讲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服务平台、教育科技服务平台等九大服务平台。整合盘活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将惠民大厅、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党员教育基地等阵地资源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文艺创作、党员培训、文化传播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统筹协调
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双向运行机制,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发挥统筹作用,联动线上线下,形成闭合链条,衔接各级文明实践所站,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构建从“指尖”到“身边”的服务模式。
壮大志愿队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化”
建立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任队长。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组建理论政策宣讲、高质量发展等9个志愿服务队伍,以“1个牵头部门+N个责任单位”的方式,实现队伍联动、活动联办、项目联通、服务联享。
推进志愿队伍“专业化”
8月份,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调度大厅启动运行,“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正式上线,完成志愿者注册8700余名,通过小程序“新时代讲堂”和“志愿服务培训”栏目,加大对广大志愿者的培训,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
用好用活小程序的服务功能,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对象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200余场次,逐步构建起服务精准、活动经常、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民法典》、脱贫攻坚理论政策、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内容开展各类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新工作举措,打造活动特色亮点
做优文明实践项目
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服务对象评单”模式,建立常态化收集群众需求机制,畅通供需对接通道。深入开展“法治扶贫”文明实践活动,实现法治扶贫到村到户到人,逐步构建起法治扶贫工作机制。毛藏乡“流动惠民大厅”,为居住在大山深处、出门办事不便的农牧民群众上门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该经验做法《干部忙“接单”群众少跑腿 毛藏乡农牧民受益“流动惠民大厅”》在5月31日的《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做实文明实践活动
依托九大志愿服务平台,开展“文明素养提升”文明实践活动,激发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促进乡村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以自治县成立70周年为契机,开展“文艺下乡”文明实践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组织开展“文润天祝·文化振兴”八项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举办“华锐讲坛”“读书沙龙”“我要朗读”等读书活动,做优“书香天祝”特色文化和终身学习品牌,增浓城乡书香氛围。
做精文明实践服务
将道德储蓄所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县进行推广复制,把文明实践与推行“道德储蓄所+道德红黑榜”乡风治理模式相结合,激发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文润天祝·文化振兴”“书香天祝”“流动惠民大厅”“法治扶贫”等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在部分乡镇进行了推广复制,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人心,让文明实践紧跟群众跑,全力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天祝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