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长城镇因境内有长城遗址而得名,又因为一个人,这里拥有了一片“绿色长城”。
坐在沙坡上,全国劳动模范、长城镇红水河村村民王银吉唱起了父亲创作的治沙歌。“我是农家娃,从小种庄稼,种好庄稼一场风沙年年没收成……”
“过去,压沙压乏了,我们一家人就躺在沙丘上,唱治沙歌,提劲鼓气。”这首歌王家人唱了22年,歌声飘荡在沙窝窝,王银吉身后,是22年来治理的8000亩沙漠。
今年51岁的王银吉,带着一家人吃住在沙漠,与黄沙为伴,用青春和汗水,硬生生在浩瀚的沙海里种出了一片绿洲。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长城镇红水河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过去,每当大风天气,红水河村就被风沙笼罩,尤其是紧挨村庄的“庙儿墩”沙窝,庄稼地年年都被黄沙掩埋,流动沙丘离村子越来越近。
风沙肆虐,日子难过。“那时候,住在土窝子,一口饭一嘴沙,日子非常难过。”王银吉说,可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也只能将就着过。
20岁时,王银吉拿着家里的2000多元积蓄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之后的几年里,他开着拖拉机东奔西走,犁地碾场赚钱,家庭情况渐渐宽裕。干活、攒钱、过好日子,是王银吉当时生活的全部意义。只是每次路过沙漠时,他总想,好日子都过上了,把沙漠还治不住吗?
一年又一年沙尘滚滚,一年又一年庄稼歉收。“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而立之年,王银吉选择了压沙种树。1999年春节过后,当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时,饱受风沙之苦的父亲王天昌给予了坚决支持。此后,在沙漠里种树和治沙,就是父子俩生活的全部。
“在沙窝窝里种树比养娃娃难。”前一天刚种好的树,晚上一场风,第二天不是树苗根部祼露,就是干脆被连根拔起;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满;刚成活的小树苗,遇上几天高温天气就会渴死;不管是寒冷的三九天,还是火热的三伏天,树倒了再栽,苗枯了再补。
刚开始几年,乡亲们都劝说王银吉“不要劳命伤财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祖辈们多少代人都没把沙治理住,你一家人能行吗?”……但王银吉决然地在沙漠安了家,吃住在沙漠里。他们居住的“地窝铺”,只有一个简单的木门和一块布门帘挡住沙漠的大风和狂沙,里面的土炕上铺的是草垫,日常生活烧的是柴草,点的是油灯。
那时候,每逢压沙植树,王天昌牵着骆驼驮水,王银吉背树苗、挖坑、栽树。父子俩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沙窝里的树木越来越多,风沙越来越小,庄稼越来越好种。村民们都说,现在和以前那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王银吉,可能早就搬离这里了。
如今,站在治沙点13米高的瞭望塔上远望,方圆数千亩的绿洲尽收眼底。在王银吉的影响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也投入到治沙种树中。仅在王银吉治沙的沙窝,就有4866亩社会各界人士栽种的公益林。
“啥劳模不劳模的,我就是个种树的农民。”谈及曾经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王银吉淡然的摆摆手说,“不治沙,不种树,家园怎么办?换谁也得干。沙退了,家绿了,更要一直干。”沙漠望不到边,绿色也望不到边。种了22年树,他还嫌不够,决心要再种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