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源于汉代,是我国唯一表达爱情、歌颂爱情的民间节日。又到一年七夕节,古人是如何定位七夕的?在当下七夕又是如何传承和创新的?
节日由来
七夕节又称巧夕、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农历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过不断发展演变,七夕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讲的是一个孤儿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私自下凡的织女,因情投意合很快就结为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后大发雷霆,亲自下凡要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这对恩爱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在一头已经得道的老牛帮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赶织女。王母娘娘见状,马上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此出现,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虽然有无法逾越的天堑,但他们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喜鹊,于是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他们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没有办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每年这个时间,女孩子们都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遥远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并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变得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还祈祷自己也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内涵挖掘
2006年6月,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并列为六大传统节日。
七夕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型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一般性节日。当下七夕节的兴盛,反映了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
七夕即将来临,年轻人又可以彼此敞开心扉了,因为这个浪漫的传统节日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称,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民俗专家萧放认为,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中国古代也没有情人的概念,现在年轻人把它当做一个爱情节日,主要是跟民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爱情传说有关系。民俗专家胡存英认为,七夕表达的是夫妻之间的情感,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情的承诺,而不是表达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两类情感是在不同人生阶段分别产生的,因此七夕节应称为“中国夫妻节”更为合适。
经过几千年岁月洗礼,国人充分挖掘节日的内涵,并将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中。类似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不仅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较高的群众性,也展示出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传承创新
为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每年七夕,我市妇联、共青团、民政、文联以及街道、社区等部门单位,围绕“七夕的传说”“谈对家风的认识”“讲我们温暖的故事”“倡导文明新风”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主题活动,以诗词朗诵、讲故事、歌声表达、古筝演奏等方式,诠释七夕节的由来、传说、习俗、家风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用朴素的话语分享夫妻和谐相处之道,把最美家风、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给人民群众,引导大家传承中华文明、讴歌纯洁爱情、诠释爱情真谛,续写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进了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认知,帮助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新风入脑入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