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一”模式建设和美乡村
——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辖岔西滩、炭窑沟、尕阳台3个村民小组,共356户1346人,有汉、藏、土、回、蒙古等8个民族。今年以来,炭窑沟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建设和美乡村、加强基层治理的部署要求,大力发扬“群众敢首创”精神,扎实开展“三抓三促”行动,探索实践“六个一”乡村治理模式,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条主线”强队伍,创出活力之美
坚持党建引领为主线,着力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班子、带队伍,让党员干部敢于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敢于在攻坚一线豁得出来。发挥党支部“领头雁”作用。时刻把“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树立“我在村上干一届,群众记住一辈子”的信念。结合“三抓三促”行动,通过集中轮流讲、你问我来答等方式,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党员“主心骨”作用。按照党员年龄结构、专业特长设岗定责,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组、党员联户,让党员敢于亮身份,主动找定位,做到支书带头致富、党员带头建设,为民办实事承诺、党员示范引领承诺“双带双承诺”,难事村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引领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全力支持和鼓励“群众敢首创”,通过“草原帐篷会”,敢于让群众“指手画脚”,鼓励引导群众为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想办法、出点子。
“一个目标”育产业,创出富裕之美
围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目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发展新型养殖业。按照“牧区繁育、农区养育、农牧互补”模式,采取农户自筹资金、政府配齐水电路基础设施的方式,建设集约化养殖基地,实现人畜分离、集中养殖,以草原量化养殖、以畜棚增加收益,使白牦牛、天华美利奴肉羊扩繁育种,持续发展壮大。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农区有效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土壤无污染的独特优势,引进种植莴笋、荚豆、长寿豆等有机优质高原夏菜。向山旱地要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高效节水滴管工程,扩大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组建“土专家”队伍,推行“一手好技术”“一个菜篮子”“一颗好苗子”帮扶工程,到田间地头为群众算“经济账”、讲“技术经”,互帮互助、组团发展、共同致富。发展朝阳旅游业。利用蓝天碧水、天然牧场、草原风光、民俗文化等特色优势,打造南泥沟—炭窑沟乡村旅游小环线,通过土地草原流转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帐篷城、农家院、牧家乐、生态采摘园,打造骑行观光、草原民宿、藏乡美食文旅品牌。采取农户自筹、致富带头人入股的形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农牧产业发展帮扶队,通过入股分红、返租倒包,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
“一套办法”建新村,创出宜居之美
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坚持“政府打底子、群众靓庭院”,争取镇政府奖补资金,建立“四干四奖”机制,打造美丽宜居和美乡村。群众搭顶棚,政府奖花园。为了让群众居住干净温暖,积极鼓励群众搭建院落顶棚,对当年完成院落顶棚搭建的农户,经验收合格后政府给予资金奖励,用于修建院内花园。群众打地坪,政府奖台阶。为改变群众院落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现状,积极鼓励群众硬化院落,对院落平整整洁、美化亮化的农户,出台“你硬化院落,我修台阶”奖励政策,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爱我家、我爱家”全民行动中来。群众靓居室,政府奖书画。成立村组卫生评比小分队,选聘卫生监督员,建立周五大扫除、周一评分打分长效机制,对季度评分前30名的农户,采取“你美居室,我送书画”奖励机制,为群众送上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风尚的书画作品。群众美环境,政府奖楹联。为进一步达到“房前屋后一个样、户内户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采取“你清洁房前屋后,我送楹联”奖励机制,根据农户姓氏姓名、从事产业、文化背景等家庭实际,邀请专家撰写楹联,由镇村两级干部敲锣打鼓送楹联、挂楹联。
“一本存折”储道德,创出文明之美
围绕乡风文明目标,建立生态环境、家庭美德、善行义举三个积分台账,以加分项为主、扣分项为辅,通过道德积分存折量化体现,深度融合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以积分兑换用品。成立积分管理小组,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日常走访等方式,定期收集民声民意,每季度结合村民的意见反馈和积分工作实际情况,实行“一周一评分、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兑换、一年一排名”的积分管理制度,根据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以积分评先选优。按照年度积分排名,评选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召开村民大会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引领群众爱环境、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一碗烩菜”办丧事,创出乡风之美
把实化具体化村规民约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支部全程引导、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广泛参与,以“小村规”撬动“大治理”。紧贴实际“立”约。在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纳入到村规民约,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共同商讨制定可量化、易执行的村规民约,划定“红线”,明确“底线”,让群众自己定规矩、自觉去执行。注重成效“执”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民对婚丧嫁娶事宜进行讨论,在全县率先推行“一碗烩菜”简办丧事,不摆宴席、不上酒水、不铺张浪费。党员带头示范,家家严格执行,使“软规定”变成“硬规矩”。弘扬新风“践”约。倡导喜事新办,“烟不过十块、酒不过六十、车不过六辆”,婚嫁彩礼不高于五万,主动破解“人情味”变成“人情债”等旧俗异化问题。
“一张网格”抓治理,创出和谐之美
围绕治理有效目标,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到“网上有格、格中有点、点上有人、人上有责”。精准划分网格。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和无缝隙、全覆盖的原则,将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5个网格,做到管理不落一户、服务不漏一人。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村党员干部包网格联农户,选聘15名群众威信高、热心公共事业的乡贤能人担任网格长。健全网格体系。将党建、综治、卫生等网格整合为“一张网”,打造集党建宣传、矛盾化解、服务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要素网格”,建立“周巡查、月总结、年评比”工作机制,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提升网格功能。建立基层协商民主“帐篷会议”“炕头说事”等议事协商平台,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发挥网格员一线哨点作用,对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及时介入、协调解决,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