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甘肃日报》刊登
用文明筑城 向幸福出发
——甘肃省武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文明,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背街小巷华丽蝶变、道路交通井然有序、街坊邻里文明礼让、志愿服务随处可见……如今的武威,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风尚浸润人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武威市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抓创建,把坚持人民至上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高规格布局、高起点谋划、高层次推进、高频次督查、高标准要求。今年以来,武威市认真学习贯彻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凝心铸魂、道德培育、爱心建设、新风塑造、文化浸润、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建设文明武威,扎实开展“三抓三促”行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提升行动”“城市环境风貌十大整治行动”以及“六聚焦、六解决”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公民教育和公共管理,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触手可及的美好,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富活力、更具魅力,文明新风在武威大地扑面而来。
“党的二十大精神进社区”宣传文明实践活动。
城市功能提档升级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武威市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城市治理全过程,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品质,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
漫步城区大街小巷、楼宇之间,公园绿地随处可见,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干净整洁、面貌一新。每一处变化都让凉州城区老旧小区重新焕发出“精气神”。
“我们小区建成已有20多年了,基础设施老化,下水管道经常出问题。改造后再也不用为这些问题操心了。”今年夏天,凉州区西大街东小井社区居民周明看到小区管网改造成果后高兴地说。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武威市聚焦民生实事,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通过推行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居民参与的“红色物业”治理模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采取飞线整治、排污治理、路面硬化、打通“断头路”等一系列措施,累计改造提升老旧小区635个,打通“断头路”58条,新增盘活停车设施437处、停车泊位4.03万个,治理背街小巷130条,硬化道路57.5万平方米,清理陈年垃圾2.36万吨,拆除各类围墙9.67万米,规整改造架空线缆3.27万米。规范提升城区便民市场16个,建成城市公园14个、小游园88个、公共厕所142座,在公园、广场设置便民衣帽架69个,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一项项利民惠民举措,是全市上下深入践行“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的生动写照。市民感受到身边的巨大变化,享受到文明创建的丰硕成果,使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始终保持深厚的群众基础,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武威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优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一把手”工程,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停车难”等一批老大难问题,把文明创建的过程变成服务群众的过程,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认可度不断增强。
图片凉州植物园公益广告景观小品。
“五城”建设日新月异
打开“天马行市民云”APP,“实时公交”“社保缴费”“公积金服务”等特色便民服务应用一应俱全。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类服务,大大提高了相关单位的办事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
家住凉州区古钟楼社区的张兰萍对“天马行市民云”APP赞不绝口。正好到了一年一度的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时间,张兰萍打开手机,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操作。
“以前我不会线上操作,对线上服务也不放心。后来当我学会了网上缴费,才发现操作很简单,再也不用去大厅排队了。真的很方便。”张兰萍说。
在十字路口的文明交通劝导员、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学生、在车站前给游人指路的市民,城市道德内涵被激活;“书香武威”全民阅读活动和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遍地开花,市民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积极开展压沙造林和绿地倍增行动,城市公园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绿色画卷缓缓铺开;放眼城区,天蓝水清,置身乡村,空气清新,街面清洁、环境清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重点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民生福祉持续增强……
武威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具体抓手,深入发掘城市人文底蕴,打造崇德向善之“德城”、崇文尚学之“文城”、绿色生态之“绿城”、清新洁净之“清城”、智慧管理之“智城”,不断推进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建设进程。如今的武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武威市大数据指挥中心。
文明风尚沁润人心
“文明城市人人创,文明成果人人享”“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行走在凉州城区大街小巷,公益广告随处可见。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武威市将文明创建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相结合,与提升市民综合素养、打造城市文明核心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渗透各个领域,全力打造文明城市创建升级版。
“你好,请戴好安全头盔,减速行驶。”在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期的城区主次干道交通路口,都能看到“红马甲”的身影。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的行为习惯在改变,素养在提升,养犬的市民自觉给狗拴上狗绳、司机自觉礼让行人、行人过马路自觉等候红绿灯。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暖色。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武威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累计选树“最美武威人”242人、省市级“新时代好少年”242人,打造郭万刚、杜志虎等“甘肃好人”品牌工作室5个。大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高质量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全面复查省级文明县(区)4个、市级文明村镇178个、文明单位226个、文明校园100所、文明家庭80户。
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模范的力量催人奋进。郭万刚、姜莉玲、杨斌、张延堂、贺建军……一个个普通的平凡人,用善举树立起道德标杆,如同点点星光,向社会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
近年来,武威市整合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先进人物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着力打造“凉州绿 志愿红”“绿洲新声”等志愿服务品牌,全面推广“文明股”“道德储蓄银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经验做法,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讲堂”“我们的节日”等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0.8万场次。
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张福友家庭。
文明创建“内外兼修”
2022年11月1日,《武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施行。《条例》主要围绕群众日常生活,从公共场所秩序、环境卫生、交通安全、城乡社区、生态环境、网络空间、绿色生活、家教家风八个方面,规范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文明行为,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一年来,全市各界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号召大家认真学习《条例》,规范自身行为,提升个人文明素养,切实营造全民知晓《条例》、全民践行《条例》的浓厚氛围,推动“做文明有礼武威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村委会,每位来访者都能看到该村制定的《红白理事会章程》。《章程》对村民办理红白事宜各项细节作了具体规定:宴席不超过20桌,荤素搭配合理,菜量适当,婚事用车不超过6辆……细细看来,大到酒席桌数,小到菜品种类,都严格把关,既倡导节约,又彰显新风。
“村里提倡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宴席不办,村民减了开销,是一件好事。”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村民汪平如说。
百塔村充分利用村广播、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倡议书等多种形式,把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作为提升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婚丧嫁娶中的作用,破除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等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坚持弘扬新风正气,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并发挥道德评议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如今,在武威各乡村,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已逐渐消失,群众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愈加浓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景图正在铺展开来。
举全民之力,谋文明之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武威市从细微处入手,用点点滴滴的“小治理”,凝聚起城市文明的“大气象”,“民生愿景”也在创建中变成“幸福实景”。